博书网
博书网 > 汉世祖 > 第651节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51节

 

过去的十多年,陛下之所以通过各种政策机会,移民实边,填充西北,正欲重扬威泽,以固本培元,加强大汉对旧地的控制,大汉民众,就是最重要的根本。

比起西北,东北的情况要更加严重一些,毕竟有辽国近五十年的控制影响,供三代人成长,若欲其重新归化,需要付出的代价与时间要更多。

因此,老臣以为,不论如何困难,朝廷都当充实辽东!”

宋雄这番话,算是有理有据了,也考虑到历史遗留与现实条件,总之就一点,得加人!于公而言,当然是为了加强大汉对辽东的统治,于私,他这个堂堂的辽东布政使,所辖官民人口,总不能一直不如中原的那些人口大州府吧。想要做事出政绩,也需要人口。

宋雄讲述时,刘旸也是下意识地点着头,表示同意其观点,琢磨了下,问道:“宋公来见我,应当有些想法吧,可拟奏一份条陈,若可行,我当代为呈报中枢与陛下!”

听此言,宋雄老脸上顿时笑开了花,他不就是想要寻求太子的支持嘛。同样一份奏章,由太子呈递上去,比他的分量可重得不是一星半点。

从袖中掏出一份奏章,宋雄恭敬地呈上,说道:“臣来之前,拟写了一份奏疏,请殿下过目!”

刘旸接过阅览,越过那些描述充实辽东人口必要性的话,着重浏览具体措施,但看到第一条,眉头就皱了起来。

宋雄的意见,共有七条,围绕着充实以及恢复辽东进行建议,制定相关政策。尤其在吸引来人方面,打算出台诸多优惠政策,核心便是,免费分配土地,官府提供安置费用以及各项帮助,并进行大规模的免税。

以十五年为期,包括两税在内的所有正税,一概免除,丁税废除,商税、关税同样全部免除,以吸引商贾,增强民间活力。基本,对移民辽东的百姓来说,在十年之内,除了必要的徭役之外,没有任何其他负担。

这样的条件,不得不说,是十分具备诱惑力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朝廷可以配合的,比如对于百姓迁徙,各地官府不能设置阻碍,犯流刑的罪犯,全部往辽东送等等。

当然,真正让刘旸皱眉的,便是那第一条,宋雄把注意打到了留戍辽东的汉军身上,他建议,让这些汉军入籍辽东,赐与土地,将其家人迁来。

六万汉军,就意味着六万个家庭,几十万人口,如果能够成行,那辽东的人口将直接倍增,只要稍加展望,就足以让宋雄激动了。

当然,他的胃口没有那么大,那些来自禁军的官兵,不敢奢求,也没那么大的胃口,但留下的边军与一些地方军队,这些是可以争取的。

刘旸当然也明白这是个直接有效的办法,同样也清楚,操作难度有些大。军队令行禁止,若是让他们上战场,去打仗,去送死,都不会有太大的怨言,若是让他们永久地留在辽东,这就容易产生问题了。涉及到军队的事务,当然也就不得不陪上些谨慎小心。

“宋公这份条陈,很有见地!”刘旸仔细将宋雄的奏疏阅完,抬眼看着他,脸上不动声色,说道:“代还朝之后,我会代为呈禀!”

宋雄观察着刘旸的表情,虽然并没有明确的看法,也没有给出什么承诺,但宋雄仍旧表示感谢:“谢殿下!”

这老家伙,心里也清楚,不可能完全按照他的想法来的,但是,意见已经提了,总能答允几条吧,总有些收获吧。

说起来,都到开宝八年了,人口数量,仍旧大汉所追求的治政目标之一,也是制约大汉继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问题。

根据开宝六年各地上报的人口统计,大汉在籍人口,已有674万余户,约4000万口,在近十年来,大汉民间出现了一大批婴儿潮,百姓们都是放开了胆子,努力生养。

这个数量,已经属于快速增长了,比起立国之初,更是翻了两番不止,要知道在乾祐初年,大汉所辖人口,甚至不满900万。

在大汉,并不乏人烟稠密的地方,比如京畿、江浙,甚至有开封洛阳这样人口百万的超级大城。

但是从整体而言,大汉仍旧处于地广人稀的状态,土地垦殖,十分富余,人口承载远未溢出,在这样的背景下,想要动员民众,背井离乡,去充实辽东,开发大东北,难度可想而知。

百姓没有积极性,仅通过官府引导乃至强制推动,效果不会太好,甚至可能事倍功半。此前往西北诸道州以及徙民,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当然,总归是有办法的,宋雄的几条建议,就很好地展现出了吸引力。辽东固然偏僻,但本身的条件并不是太差,过去,每逢中原战乱,都是士民避难的净土。

而肥沃的土地、丰富的资源,更有开发的基础。但是,宋雄所奏呈的条件,优惠力度太大了,政策放得太宽了,若是同意了,也恐怕会引起连锁反应,引得其他道州不满,毕竟,朝廷不能独重一个刚刚收复的辽东。

刘旸看到了这些,因此并没有明确表态,最终,还是打算代呈,让刘皇帝与朝廷诸公拿主意。不管如何,辽东终究是要好好收拾一番的,辽东不稳,那在东北就难有一个良好的统治基础。

老马将军值得重任

“辽东是必须要恢复巩固的,这毋庸置疑,需要群策群力,需要朝廷支持,但更重要的,还是辽东官府要有作为,这副重担,还需宋公辛苦挑起啊!”结束会面前,刘旸一脸郑重地,向宋雄说道,还以碗中羊奶代酒,敬之。

宋雄也十分认真,对碗中热奶一饮而尽,应道:“朝廷不以臣老迈而重用,必率辽东僚属,协力同心,共建辽东,不负陛下与殿下嘱托!”

对于宋雄的表态,刘旸大表赞赏,同时心中也有少许的异样,类似的场景,他脑中有不少画面,不过都是一些臣子面对刘皇帝时的情况,于他而言,这还是第一次。

宋雄心满意足地告退离开了,刘旸又拿起他那份奏章仔细研究了一番,方才收入一个箱子之中。箱子不大,但十分显眼,里边放着的,都是一些重要公文以及他在辽东的一些总结疏议。

没有歇片刻,马怀遇再度来报,马仁瑀奉命来见。于是,内侍再度收拾换盏,以便太子待客。

在过去不久的北伐大时代浪潮中,汉军上下,涌现出了一大批弄潮儿,有百战骁勇,有沙场宿将,也有军中翘楚。

比如驰骋塞北的山阳二田,稳如老狗的王彦超,后起之秀如侯延广、李继隆等,但要说表现最为突出,功劳苦劳最能服人的,还得属马仁瑀。

辽东属于此番北伐的主要战场,而在这片主战场上,马仁瑀的表现,可谓贯穿始终。从先锋东进到鏖战锦州,从席卷辽东到辽河大战,再到北取通州,马仁瑀都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

而马仁瑀,也在这一系列的战事之中,表现出其强干的作风与出色的指挥才能,积极进取,勇猛敢战,攻坚克难。

在这个过程中,也从一个先锋大将,进步为一名统帅,赢得了太子与行营将帅的信任,也不负刘皇帝多年的培养与期望。虽然还没有对北伐进行叙功论赏,但马仁瑀距离功成名就,也不远了。

而此番,在大军南撤后,辽东守备的负责人,几经考量,最终也选取了马仁瑀。即将离开辽东了,马仁瑀也是刘旸召见的最重要的一名文武。

对马仁瑀而言,这也是多年苦修,方才修成正果。从少年时期起,就开始在军中打拼,虽然过程中不乏柴荣的提拔,刘皇帝的培养,也经历了足足二十二年的时间,才成为一方统帅。

二十二载时光,当初的小马将军,该呼之为老马将军了,马仁瑀也人到中年,走向四旬了。当然,从大汉整体而言,三十七岁的马巡检使,仍旧是年富力强,属于国家的中间砥柱。

书房内,看着作风干练、面带豪气的马仁瑀,刘旸嘴角扬起些许笑容,态度愈显温和了:“马将军请坐!”

“谢殿下!”马仁瑀仍身披戎装,也不客气,端正落座,表情肃然,动作干净利落,静候太子发话。

刘旸回身,自书案上取过两样东西,一份文牒,一份金印,走到马仁瑀面前。见状,马仁瑀立刻起身了,心中疑惑,但表现下意识地拘谨了起来。

“将军先看看!”刘旸把那份文牒交给他,很是随和。

马仁瑀接过,只稍加一浏览,表情就有动容,看着刘旸:“殿下,这……”

≈lt;div style=≈ot;text-align:center;≈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