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书网
博书网 > 严记面馆 > 第1节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节

 

《严记面馆》作者:蕉白

文案:

【小镇青年+救赎向+现代言情+甜宠+双向奔赴+乡村】

严锋他妈张淑蓉在自家店门口救下一个瘦骨伶仃的小乞儿。小乞儿说她要留在店里做小工,只用包吃包住外加一丢丢薪水,就当报恩。

严锋:这年头就业压力这么大吗?骗子不去骗财骗色,居然出来骗工作?

张淑蓉催着儿子相亲,严锋打心底里拒绝:单身快乐,拒绝搭伙。

后来,小乞儿被养得白白嫩嫩,上门提亲的人都快把严家的门槛踏破了。

严锋急了,找到小乞儿:能换个报恩方式吗?不用当牛做马,只用以身相许那种。

第1碗面

今日是东平镇赶集的日子,天刚麻麻亮,严锋就起床了,简单洗漱后进到厨房,拿出一根五六米长的白色软管,一头接在水龙头下,另一头放到两步开外半人高的不锈钢煮锅里,拧开水龙头往锅里放水。

母亲张淑蓉在旁边清理鸡毛菜,昨儿傍晚时分老李头送来的。老李头住在镇东两公里外的青竹村,年轻时候就以卖菜为生,凭着这手艺把一儿一女供到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儿女都在城里找了工作,安了家,就准备把老两口接到城里去享享清福。老李头耐不住城里的悠闲日子,留下老伴儿在城里带孙孙,自个儿回到青竹村继续种菜卖菜。

严锋父亲严世林还在世的时候就在老李头这里买菜。因为要天天买,后来就定好了让老李头头天傍晚送新鲜的来,钱一次一结。严锋接手面馆后,保留了这个习惯,仍然让他每天送。

过了一夜,鸡毛菜的菜叶有些打蔫。但扔进水里泡上一会儿,就会恢复原本的脆嫩、水灵。老李头做事细心而讲究,菜上不见黄叶、老叶,根须上的泥沙也捋得干干净净。张淑蓉做事麻利,右手拿着把小剪刀,左手抓一把鸡毛菜,咔嚓咔嚓剪掉根须,顺手扔进脚边接了半桶清水的塑料水桶里。

摘好了菜,张淑蓉坐到旁边切葱姜蒜。严锋点了支烟,抱着膀子站在煮锅边等水开。墙上的挂钟滴滴答答走到五点半,六点钟要开门,得趁这个时间把早饭吃了,不然待会儿忙起来根本没时间吃。

“妈,今天想吃啥?吃不吃包子,我出去买?”严锋叼着烟深吸了几口,待那点猩红快燃到过滤嘴,才掐灭了烟头,问张淑蓉。

虽然严家也卖早餐,但也不可能天天顿顿吃面。好在东平镇街上好几家卖早餐的馆子,包子、油条、麻饼、花卷,应有尽有,可以经常换换口味。

“不想吃包子。”张淑蓉回了句,扔下手里的蒜瓣,去灶台上拿了个小煮锅,接上水放到煤气灶上,“吃醪糟蛋吧,我昨天在赵凉粉那买了一斤醪糟。”

赵凉粉是镇上一个卖凉粉起家的女人,四十多岁,赵是她夫家姓,本姓什么少有人知道。因为手艺好,一碗凉粉调得鲜香麻辣,滋味十足。打出名气后,大家便叫她赵凉粉。她也没个固定店铺,只每天推个三轮车沿街叫卖。早年只卖凉粉一样,后来车上渐渐多了凉面、醪糟、粉子、汤圆这些日常吃食。

十分钟不到,两碗热气腾腾的醪糟蛋就出锅了,白澄澄的汤里卧着胖胖的荷包蛋,晶莹莹的糯米粒,几颗红彤彤的枸杞子点缀其中,满屋子酸香。

母子俩吃得鼻尖冒汗,吃完了早饭,张淑蓉收拾了碗筷去厨房清洗,严锋去开店门。

卷帘门轰隆隆拉开,天边已经泛起蛋壳青,街上有赶早市的人来来去去。

严锋打开门头的招牌灯,“严记面馆”四个红彤彤的草体字便亮了起来。

第2碗面

赶早市的人出门早,等不及在家吃早饭,一般就在街上的店里随便吃个面,或者包子馒头稀饭,便宜又管饱。

开门没一会儿,陆陆续续就有客人进店。

严锋系上围裙站在煮锅边,抄起一把水叶子面丢进锅里,任它沸腾翻滚。趁这个时间在旁边的桌板上一溜儿摆开面碗,把葱花姜水蒜泥猪油,酱油陈醋盐巴油泼辣子舀进碗里,再添上一大勺鲜香、浓郁的大骨头汤。

一分半钟,面煮好了。严锋一手漏勺一手长竹筷捞起来分装好,顺手抓一把翠绿的鸡毛菜扔进煮锅,翻腾十秒后捞起,每个碗里夹上一筷子,再舀上一勺浇头,齐活儿。

张淑蓉负责端面、收碗、收钱。七点过的时候,赶早市的人走得差不多了,隔壁初中上学的孩子们又涌了进来。学生们赶着上早读课,恨不得刚坐下面就端上桌,整个店里都充斥着“老板,快点,赶时间!”的催促声。母子俩一早上忙得脚打后脑勺,没个喘息的时间。

一忙就容易出错,早高峰过去,张淑蓉坐在收银台后面盘账。有些客人刷二维码,有些直接给现金。二维码收的在严锋手机上,现金收的在她拴着的围裙兜里。

“哎,人老了,不中用咯,又少收了两个人的面钱。”张淑蓉对完账,皱着眉头念叨。

严锋听不得他妈说这种丧气话,安慰道:“忙起来是个人都要出错,那一两碗面,值当什么?你就当请人吃了。反正咱们生意好,不在意这点儿。”

张淑蓉本来还在怨自己,听到儿子说生意好,这才笑起来,心里略有些安慰。东平镇上开面馆的不少,但要论味道,大部分人还是认可严记,毕竟几十年的积累和经验摆在那里。也因此,镇上的面馆开一批倒一批,倒一批又新开一批,来来去去这么多家,严记却是一直屹立不倒,从严世林传到了严锋手上。

旁边吃面的客人听见母子俩的对话,忍不住插嘴道:“老婶子,既然这么忙,干脆请个人跑下堂嘛,一家人也不可能把钱赚得完是不是?”

张淑蓉摇了摇头:“哎,现在人工这么贵,一个月三四千,还要包吃包住。我们这小本生意,除开肉就只剩点汤喽。”

严锋站在煮锅边抽烟,五官笼在烟雾里有些看不真切。母亲年纪大了,确实有些难以应付店里的事。别看店不大,生意也简单,但繁杂事不少,都要亲力亲为考虑到。闲时还好,一遇上赶集日,就容易忙中出错,一出错少收了钱,她就在心里怨自个儿。

严锋早就想请个人帮忙了,但母亲一直不同意。至于原因,他心里也有数。儿子老大不小三十岁了,还无家无后没个着落,她想多存点钱给儿子成个家。再说她也没有社保,以后养老还要花钱,不多存点钱在手边,以后就是儿子的负担,现在自己好歹还能动,能多存一个是一个吧。

第3碗面

母子俩休息了一阵儿,收拾好碗筷,就又要开始忙了。中午这一波比早上更忙,赶早市的村民和赶早读的学生还能错着点儿来,中午学校放学和集市散市的时间却是赶在了一块儿。吃腻了学校食堂没什么油水的大锅菜的学生,和腹中饥饿,离家又远的赶集的村民一起涌进面馆。

面馆门口的大马路上已经摆满了一溜儿长桌,收银台前还排着蛇形长队,面馆里面到处都是拿着筷子等座儿和已经抢到座儿催老板快点上面的客人。

张淑蓉和严锋母子俩忙得晕头转向,过了一点半,店里的客人慢慢少了,只剩几个在街上做小生意的老板收了摊儿过来吃午饭。母子俩煮了两碗面草草吃完,然后严锋进到厨房洗那两大盆碗筷,张淑蓉留在前面擦桌子、扫地。

街上一阵闹腾,张淑蓉站直身子往外瞥了一眼,见是那群经常在这街上游来荡去的街溜子,不知道围着个什么在嗷嗷嗷起哄。她摇摇头,弯下身子继续扫地。可没一会儿,就听见有哭声传来,好像还是个姑娘。

这群该拉去砍脑壳的莫不是在欺负哪个小姑娘?张淑蓉拎着扫把走到街心上,见那群街溜子围着个头发蓬乱,浑身上下脏得看不出衣服颜色的流浪女,周围站着几个抱着膀子看热闹的生意人。

一个脖子上和吊裆裤上都挂着链子的黄毛捡了颗石子扔那流浪女:“卧槽这玩意儿真是脏得都包了浆了,哥儿几个,要不咱们干脆给她赶到万家河里去去味儿吧。”

另外几个街溜子闻言便拿起手里的树枝去驱赶,一边赶一边嘴里噢噢怪叫着。阳历五月的天气,温度虽已升到二十多度,但河里的水还是透心子凉。何况那万家河深的地方足有十几米,每年夏天都要淹死几个去凫水的学生。这姑娘要是被赶进河里,还能有命活吗?

“你们这群砍脑壳的,老娘让你们天天不学好!”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